天堂成人在线,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,九九大香尹人视频免费,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,国产毛片a,欧美视频国产,叶子淇

首頁 地理薈萃

五臺山,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(chǎn)集成“博物館”(圖)(3)

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浸泡的圣地

2020-08-18 14:11 國家旅游地理 昌興

摘要: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并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、印度鹿野苑、菩提伽耶、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。還是五臺山也是為世界三大金剛座之一,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處入金剛?cè)Φ兀輾绲臒勒虾退隙髲卮笪?,由于入金剛定的緣故,此地稱為金剛座。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(yīng)化的道場。

       一座與皇家文化故事的皇山

 

    從東漢永平年間開始,漢明帝劉莊使外域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傳法布道,就打下了帝王崇佛弘法的深刻烙印。 史載,魏孝文帝常于京都平城到此巡游,并下令五頂各置一寺,始供五方文殊,東臺建寺奉聰明文殊,成就了啟智祈福的殊勝拜謁道場。到隋文帝,在開皇元年,帝下詔再建文殊殿,造像以供,指示安撫僧侶,讓其誦經(jīng)祈福,庇佑國泰民安。五臺山前后共有9位皇帝親臨拜謁,其間有北魏孝文帝、隋煬帝、宋太宗、元英宗、清圣祖康熙帝、清高宗乾隆帝等。魏孝文帝。這位歷史上的改革皇帝,在完成大同曇曜五窟后,便馬不停蹄地來到了五臺山,他走上西臺、北臺等處巡視,在這塊屬地上興建了佛光寺、清涼寺、大孚靈鷲寺并菩薩頂十二院等第一批有影響的寺廟,把五臺山的佛教推向了興盛。接下來的北齊帝王高洋,相傳為他的兒子在此興建了壽寧寺,北齊王朝還割八州之稅,供五臺山200座寺廟的香火,使五臺山佛教出現(xiàn)了第一個高潮。故康熙皇帝說:東有離岳火珠,西有麗農(nóng)瑤室,南有洞光珠樹,北有玉澗瓊枝,中峰則有自明之金,形象地概括了五個臺頂?shù)奶厣?。這五頂之外稱臺外,五頂之內(nèi)稱臺內(nèi),山巒綿延盤亙,溝壑縱橫深秀。

     唐朝的代宗皇帝將文殊菩薩欽定為首席菩薩。于是,文殊菩薩就名正言順地居于眾菩薩之首了,自然也就奠定了文殊道場在四大名山中的首席地位。關(guān)于文殊的般若智慧體現(xiàn)在他有關(guān)、不二法門等一系列豐富深刻精粹的思想理論之中,既博大而又深細,在全部佛學(xué)中占有重要地位,不僅為佛教徒所尊崇實踐,而且成為人類思想文化中的寶貴礦藏,閃耀著智慧的光芒。唐朝的龍朔二年(662),由武則天確定下來的,她是根據(jù)《華嚴經(jīng)》中文殊在清涼山講經(jīng)的說法,同時把五臺山正式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的。武則天的政權(quán)得益于佛教,龍朔三年,命人在五頂各置鐵塔三座。長安二年,又敕并州刺史重建清涼寺,派德感法師住持并主管全國僧尼,使清涼寺成為唐朝的鎮(zhèn)國道場,全國佛教的首府。緊接著,虔誠奉佛的代宗令不空三藏在五臺山興建了銅鑄為瓦的金閣寺,使之成為李豫王朝的鎮(zhèn)國道場。由于唐朝九帝的扶植,五臺山佛教達到了空前興盛,各宗各派競相發(fā)展,寺院達到360余座,形成了世界馳名的佛教圣地。宋太宗趙炅,是北宋初年到過五臺山的一位皇帝。他在攻晉陽伐北漢時,兵到五臺山插箭嶺(傳說領(lǐng)上顯現(xiàn)八臂文殊像,遂插箭而回),因有感于是文殊靈境,便下令護持佛地,為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尊,詔修了真容、華嚴、壽寧、太平興國寺、竹林、金閣、法華、秘密、靈境、大賢10寺。在太宗、真宗仁宗三代帝王的扶持下,五臺山的佛教平穩(wěn)發(fā)展,全山有寺72座。金朝諸帝把五臺山看做神靈所居,五臺山十二佛剎皆為葺新。金太宗為收買人心,還在天巖村建了巖山寺,金世宗于大定三年敕建了萬歲寺。元朝諸帝在五臺山大興建寺之風(fēng),賜田布施,祈福延祚。成宗為皇太后在南山寺興建了萬圣佑國寺,武宗為昭獻元圣皇太后興建了普寧寺(圓照寺),泰定帝重新敕建了殊像寺。成宗、英宗、昭獻元圣皇太后、世祖駙馬、武宗太子、仁宗皇妹大長公主等,都曾到五臺山瞻禮并大作佛事。宋元時期,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,五臺山遂成了漢地唯一的漢藏佛教圣地。萬歷王朝可說是世宗排佛之后,對五臺山佛教扶植有功的一個皇朝,不僅修復(fù)了五個臺頂,興建了獅子窩萬壽藏經(jīng)閣、龍泉寺萬圣閣,還大修了顯通寺、塔院寺和大白塔,將塔院寺建成一處護國佑民道場,從而將五臺山的佛教再一次推向興盛。期間,由智光、鎮(zhèn)澄等僧人在獅子窩創(chuàng)立了十方凈土禪院,使五臺山又形成了十方廟和子孫廟并存的格局。清朝,諸帝以懷柔蒙藏,穩(wěn)定江山為國策,在五臺山大興黃教,對五臺山寺廟進行大格局調(diào)整,菩薩頂古剎以皇家建筑同等規(guī)格進行重葺,大殿全部用黃瓦蓋頂,并設(shè)大喇嘛,讓五臺山名僧統(tǒng)理全國番漢事務(wù)。并將羅睺寺、壽寧寺、善財洞、七佛寺、涌泉寺、普庵寺等10座青廟改為黃廟,進行重葺。還重修了臺頂五寺并顯通、殊像、廣宗、碧山、鎮(zhèn)海等一批寺廟,興建了臺麓寺、白云寺、臺懷三大行宮。期間,諸帝頻頻朝臺12此,舉辦法會,賞賜錢物,題匾作詩,將藏傳佛教推向了高峰,促進了五臺山佛教的又一次繁榮。據(jù)《山西通志》和《五臺山縣志》記載, 顯通寺、文殊寺、廣宗寺、望海寺、法雷寺、靈應(yīng)寺等都是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的。歷朝歷代皇帝、皇后遣使札禮五臺山者,更是自北魏到清朝,從未間斷,翻開五臺山各大寺廟的“廟史”,第一頁幾乎全是“敕建”二字。 《清涼山新志》載:康熙二十二年四月,特旨發(fā)帑金三千兩,重修五座臺頂。康熙帝先后寫了《中臺演教寺碑》《東臺望海寺碑》等寺碑。

     (1)康熙帝與"帶箭"文殊故事

     康熙當(dāng)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,據(jù)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??滴踉谖迮_山時,走到了西臺下面,就迷路了。后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,一個老人提著燈籠,來接他。于是五臺山就有了燈籠文殊。乾隆聽說五臺山僧人作風(fēng)不良,想去親自查看,到五臺山,看到一個和尚在河里洗澡,旁邊還有許多女人,乾隆一生氣,一支箭射過去,和尚負箭跑了,乾隆追上去,到了菩薩頂上,僧人不見了,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后有一只箭。五臺山就有了"帶箭文殊

     (2)乾隆帝和五臺山的故事

     乾隆十一年(1746)九月下旬,他奉太后第一次沿著皇祖當(dāng)年朝臺的足跡,瞻禮五臺山。在射虎川,乾隆皇帝看到過去曾聽皇祖所說的老虎出沒的地方,現(xiàn)在是一片農(nóng)桑景象。乾隆皇帝這次朝臺,由菩薩頂主持接駕,駐于菩薩頂御營,在菩薩頂建醮講經(jīng)。

      (3)康熙帝與燈籠文殊故事 

      據(jù)《清涼山志》公案:民間有傳聞?wù)f順治帝在五臺山出家為僧,康熙就到五臺山尋找他??滴醍?dāng)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,據(jù)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??滴踉谖迮_山時,走到了西臺下面,就迷路了。后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,一個老人提著燈籠,來接他。于是五臺山就有了"燈籠文殊。

      (4)  康熙帝與望海寺故事

   東臺,是五座臺頂?shù)囊蛔?,與五方文殊的信仰密切聯(lián)系,在佛徒信眾的心目中圣潔而輝煌,莊嚴且殊麗。崇信佛教的歷代帝王,同樣注重返往巡幸觀禮。  唐太宗對東臺文殊信奉不移,貞觀二年頒旨在東臺頂設(shè)齋供佛敬菩薩,并詔曰:“朕惟神道設(shè)教,慈悲為先,玄化潛通,亭育資始...”充分表明皇帝以慈悲為懷,用智慧育人的精神。以后歷帝,競相仿效,除武宗滅法以外,唐朝成為我國歷史上佛教的極盛時期 ,東臺望海寺,也是太宗皇帝下令撥款重修葺的重點佛寺之一,皇帝禮謁聰明文殊,當(dāng)作皇家祈福道場。宋、元、明各代,五臺山佛教屢見新盛,東臺望海寺更不例外,在皇家的高度重視下,香火極旺。歷任帝王或登臨,或撰文,或賦詩,各種志書均有記載。這里重點記述近代歷史上皇帝對東臺頂?shù)拇箰?。大清皇帝入主中原,對佛教崇信有加,特別禮遇五臺山,從首位皇帝開始,隔歲朝臺,梵香祈愿,康熙五次朝禮,乾隆六度重游,創(chuàng)下了皇家親臨的次數(shù)先例??滴趸实鄣菛|臺覽勝拜謁后,大發(fā)感慨,親筆題寫了《御制東臺望海寺碑》,碑文中敘:“周官職方民,掌天下之圖,辨九州之國,州表一山為鎮(zhèn)。蜞其巔可以望海者,則揚之會稽,袞之岱,青之沂,幽之醫(yī)元間,凡四山焉。惟岱距海較遠,登日觀,望扶桑,其岧峣峻極,尤非他山可比也。五臺隸并州,州境無海。而臺之東峰以望海名,蓋云中上黨,晉地天下之脊。山之麓既高,而臺之高復(fù)三十余里,龍泉以東,崗巒陵阜,皆處以下。遠瞰滄瀛諸州,景光向恍,儼若紫瀾浩森,與清顆之氣相接,記稱旭日東升,望大海若陂澤,信以為哉。臺有寺,榱棟程桷,不蔽風(fēng)雨。朕省方登此,命加修茸,復(fù)其初制,蓮臺法相,固極莊嚴已。四方之人,得于焉信宿,縱睇渤海之朝墩,以視夫岱宗日觀,又何多讓耶!遂礱片石,文以記之。”康熙皇帝登上東臺,極目遠眺,大發(fā)感既,他由揚州的會稽山,袞州的泰山,青州的竹山,幽州的醫(yī)元閭山聯(lián)想起來,感到只有泰山離海較遠,登高望日極為殊麗,他山不能與之相比。而五臺屬晉,境內(nèi)無海,東臺卻用望海命名建寺,高廣雄偉,海拔三十余里,冀中平原,就在腳下,遠近高低,山巒形勢各異,河流水域波光瀲滟,在這里遙望日出,十分奇麗可信。又見臺頂寺廟在風(fēng)雨剝蝕后顯得衰蔽,立即命令相隨的地方官出資修復(fù)。盡快恢復(fù)原貌,以便十方信士來此住宿,以備在凌晨觀日出,而在這里望日絕不比泰山遜色?;实蹖⒋舜蔚菛|臺感想寫成一則文章,文臣大吏立即刻碑御制,立于東臺,以示不朽。與此同時,康熙皇帝將東臺望海峰觀景所見寫成詩作,至今廣為傳誦。誰架鰲為柱,神州在一方重關(guān)連委粟,半夜豁扶桑曉散嵐光白,晴收水氣黃瀛儒不可極,萬里自蒼茫。熙皇帝所見,令人蕩氣回腸,使讀過詩的人們立入佳境,流連忘返。

        (5)  乾隆帝與望海寺故事

      乾隆皇帝比起祖父來,對五臺山佛教的崇信有過之而無不及,乾隆十四年春三月親登東臺頂,禮謁觀日出,親撰《望海寺碑文》。“慈氏以性海為萬法之宗,故息心凈心必窮極海藏,超證圓通乃為深入佛海 眾生緣未成熟,則皆以津筏濟度,令至彼岸。學(xué)人勤苦精進,以求證入,固瞻望覺海而未測究者也。東臺之峰與寺,并以望海名?!吨尽贩Q東望大海,如波若鏡,蓋蕩云沃日之觀境,固然已。朕命修茸此寺,因思即境征名是世諦,非義諦也。夫佛說國土如恒河沙,皆依華藏世界海住,國土無量,海亦無量。今踞一峰之頂瞻望一隅,遂以為是大觀,而即藉以表佛剎之號乎。象教流入震旦,緣盛于東。東臺那羅延窟,《經(jīng)》云是菩薩住處,天龍八部圍繞供齋,則海會即在山中。瞻謁曼殊者,但當(dāng)于此尋源,東望海溟,猶墮見網(wǎng)。昔圣祖駐蹕茲山,諸寺皆降御筆,而茲寺獨顏以般若,原可循本而悟真詮矣。”這是乾隆十四年春三月,皇帝登東臺觀日覽勝謁文殊之后的御筆,從中已見乾隆皇帝崇佛護法之心境。東望大海之滔滔,使帝心大悅,浮想聯(lián)翩,聯(lián)想到性海佛法,眾生因緣。置身東臺望海寺,看到皇帝撥款修茸的寺院,更生喜歡。又想到《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》的記述,在這菩薩的住處,又有天龍八部圍繞,殊勝異常,儼然是一處真佛境界?;实墼跂|臺尋勝,與萬民一樣,感受到了佛教進入中國后文殊信仰的興盛。而東臺那羅延這個菩薩的住處卻更為莊嚴輝煌。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五度朝臺,在山中各寺均留有御筆,惟在望海寺書寫最為精嚴,原來這里是一個聰明文殊真實的演教弘法之處。乾隆皇帝不僅下令撥款修筑望海寺,親撰修茸碑文,而且還多次有感賦詩,如是:天半蟾蘭若,鐘聲發(fā)上方:只疑查到漢,空說海生桑。積雪山皺白,經(jīng)霜葉染黃。圣蹤馀想像,云際辨微茫。在清朝統(tǒng)治的歷史時段里,歷任皇帝崇法護佛,登東臺瞻禮觀日出者均有史可考,

 

      一座佛教文化天然博物館故事的名山。

 

     五臺山是藏傳,漢傳,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圣地,亦是歷代朝圣者心中的向往之地。中國佛教普陀和峨嵋兩山的道場為禪宗獨盛,五臺山上卻諸宗兼弘,從早期的華嚴宗、天臺宗、律宗、到后傳入的禪宗、凈土宗、密宗,幾乎所有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的僧侶都曾至五臺朝禮。遺留了大量的古遺址、古寺廟、古摩崖、古石窟、古塔、古碑等,是歷代佛教興衰的見證。吸納了印度佛教、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和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。明代地理學(xué)家徐霞客慕名而來,游歷五臺山后,并在《臺山日記》中說:北臺之下,東臺西,中臺中,南臺北,有塢曰臺灣,之諸臺環(huán)列之概也。這就是說的五個臺頂環(huán)列包圍的臺懷。其軼事奇聞可說是五步一趣典,十步一傳說。公元1633年,明崇禎六年,此時,大明朝漸入存亡之秋,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視仕途,而對名山大川的雅興依然如故。陰歷七月二十八日,他從北京城出發(fā),暢游太行山系的一處奇峰,即是五臺山。

      (1)"歇龍石"與文殊菩薩故事。

       據(jù)說,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,后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里去借一塊石頭,叫做歇龍石,很清涼,也叫做清涼石。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,就在歇龍石上休息。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后,放在五臺山,五臺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。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,就跑到五臺山,山太大了,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?,F(xiàn)在的五臺山山頂都是碎石頭。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(yīng)化道場,夏天到山頂,晚上睡覺都要開暖氣,可以想象五臺山整個的氣候。進入五臺山,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。據(jù)說,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,后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里去借一塊石頭,叫做歇龍石,很清涼,也叫做清涼石。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,就在歇龍石上休息。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后,放在五臺山,五臺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。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,就跑到五臺山,山太大了,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。現(xiàn)在的五臺山山頂都是碎石頭。

       (2)清涼寺故事    

清涼石:據(jù)說上面無論坐多少人也坐不滿,系古代龍王供養(yǎng)菩薩的寶座。 在清涼谷嶺西畔,厚六尺五寸,圍四丈七尺,面方平正,自然文藻?;蚰苋荻嗳瞬话?。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,為眾說法,梵音瑯瑯,異狀圍繞,望之悚怖,近之即失。后人目其所坐之石,曰曼殊床 。

       (3)北臺與廣濟龍王廟故事

       據(jù)《五臺山贊文》文:"北臺毒龍常聽法, 雷風(fēng)閃電隱山川、不敢與人為患害, 盡是龍神結(jié)善緣?!度胩魄蠓ㄑ捕Y行記》文:“ (北臺) 中間是龍王宮。臨池水, 上置龍王像。池上造橋, 過至龍王座前。此乃五臺五百毒龍之王。每臺各有一百毒龍, 皆以此龍王為君主。按照五臺山藏傳佛教的說法, 五爺?shù)淖鹛柸Q為廣濟龍王文殊菩薩,因五爺?shù)缊鲎畛踉诒迸_, 也被認為是無垢文殊的化身。主要道場有北臺廣濟龍王廟、東莊村五爺廟、萬佛閣五爺廟, 供奉白臉大龍王、紅臉二龍王、黃臉三龍王、藍臉四龍王、黑臉五龍王, 符合《佛說灌頂神咒經(jīng)》中五方龍王的記載。皆以五龍王為主神??滴跄觊g,為百姓祈雨方便,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,把五龍王從北臺請下供于殿中。五爺也成了廣濟龍王,又成了文殊菩薩的化身??滴醯圪n了五爺一副龍袍和半副鑾駕。五爺廟又稱萬佛閣,或廣濟龍王廟,坐落在五臺山寺廟集群區(qū)中心區(qū)。它承擔(dān)著民間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的職能,寄托著當(dāng)?shù)匕傩掌砼纹桨布榈脑竿1绕鹌渌鞔笏略豪锴f嚴肅穆的菩薩們,它更親近群眾,這也是為什么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,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(yīng)的象征,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,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。據(jù)說五爺本是黑臉,因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,所以就變成了金臉。

      (4)文殊與維摩對談處傳說

      據(jù)《人唐求法巡禮記》卷三:(西)臺西下坂,行五六里,近谷有文殊與維摩對談處。兩個大巖,相對高起,一南一北,高各三丈許。巖上皆平,皆有大石座。相傳云:文殊師利菩薩共維摩相對見談之處。其兩座中間,于下石上有師子蹄印,踏人石面,深一寸許。

 

     一座與《華嚴經(jīng)》及經(jīng)志傳故事的佛山。

 

      釋迦牟尼佛祖說東方有國,名曰震旦其土有山,號曰清涼。佛在三千年前就說了這個山,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臺山的那時人心里清凈清凈就是沒有煩惱?!度A嚴經(jīng)。菩薩住處品》所提略有不同: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,從昔以來,諸菩薩眾于中止住,現(xiàn)有菩薩名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而演說發(fā)。夢參老和尚說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著黛螺頂繞清涼。佛經(jīng)記載一個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讓百里之內(nèi)沒有災(zāi)難五臺山是凡圣同居的地方。當(dāng)年虛云長老拜到了五臺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薩領(lǐng)著五萬羅漢在講法之后得辯才無礙這就是五臺山道場的加持力。文殊住處的二部重要經(jīng)典《文殊般涅槃經(jīng)》和六十卷本《華嚴經(jīng)》雖分別在西晉、東晉年間便被翻譯出來,但或許由于尚未受到足夠的攝受、理解,或者是當(dāng)時的信徒對于圣山的位置仍有所躊躇,一直到北魏中后期,才見有僧侶頂戴《華嚴經(jīng)》往朝文殊菩薩圣地的例子,這個圣地就是位于長安東北一千六百余里,轄于代州州域的五臺山。五臺的五峰,即是如來五智,亦是五方佛五智如來的表征。據(jù)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: 大圓鏡智,妙觀察智,平等性智,成所作智,法界體性智; 以及五方佛: 東方阿閦佛,西方阿彌陀佛,南方寶生佛,北方不空成就佛,中央毗盧遮那佛。古德們說:五個臺是報身的五蘊清凈為五種智能而自現(xiàn)五方佛。中臺是毗盧遮那佛,乃身的化現(xiàn);東臺是意自現(xiàn)的不動佛;南臺為功德所現(xiàn)的寶生佛;西臺是長壽佛,系口的化現(xiàn);北臺系事業(yè)的化現(xiàn)不空成就佛。若論化身凈土,中臺是殊勝的文殊童子道場;東臺乃智能文殊道場,主息法;南臺道場主增法;西臺系獅吼文殊道場,主懷業(yè);北臺是無垢文殊道場,主誅法。修法者可根據(jù)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、增、懷、誅四大事業(yè)選擇相應(yīng)的地點,可獲得快速的加持。所以五臺山密意亦即金剛峰頂,即是金剛法界宮,亦是五方佛的凈土。這也是文殊菩薩頂上現(xiàn)起五髻五智的標幟,同時,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來五眼,圓證三世諸佛之究竟。在虛空一樣浩瀚的甘露大海的中間有一枝堅定信心的蓮花盛開著,在這朵盛開的蓮花上面有代表一切諸法的智慧身-文殊菩薩,其身色橘黃,手中執(zhí)持寶劍和經(jīng)函而宣講佛法,利益無邊眾生并賜與無漏的安樂。據(jù)史書載,清涼山,大成就者們?nèi)缬^音、普賢、大勢至、無垢稱、善財?shù)鹊厣掀兴_及眷屬與文殊菩薩在此辯經(jīng),發(fā)種種神變。  yuan曼的祖師布瑪莫扎以虹光身長住于此,直至此劫壞空。十六羅漢、佛護尊者、清涼國師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。 

      (1)志書與文殊菩薩故事

據(jù)《五臺山志》記載,文殊菩薩降生于五臺山的羅睺羅寺。《文殊般泥洹經(jīng)》說:文殊誕生的時候,家里面的房屋,變化得好象蓮花,從他母親的右脅出生,身體是紫金顏色,一落地就能說話,好象天童子一樣,有七寶鑲成的傘蓋,隨即遮蔭在上面。因為降生時有十種瑞相,所以名為妙吉祥。文殊菩薩的化身在藏地、漢地是非常多的,比如漢地的順治皇帝、康熙皇帝、乾隆皇帝,藏地的麥彭仁波切、無垢光尊者、宗喀巴大師,以及國王赤松德贊都是文殊菩薩的化現(xiàn)。 

     (2)傳書與五臺山故事

     五臺山曾有一百零七處圣跡,有的已無明顯的蹤跡,一些已被歷史湮沒,還有一些新建的寺院。此山又名清涼山。從山腳下環(huán)繞一周約六十二公里。五臺山在密義上,即是文殊菩薩自身;五臺宛若文殊菩薩的五髻,也代表著諸佛如來的五種佛智。

   蓮師傳中說: 五臺的五峰,即是如來五智,亦是五方佛五智如來的表征。所以五臺山密意亦即金剛峰頂,即是金剛法界宮,亦是五方佛的凈土。這也是文殊菩薩頂上現(xiàn)起五髻五智的標幟,同時,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來五眼,圓證三世諸佛之究竟。古德們說:五個臺是報身的五蘊清凈為五種智能而自現(xiàn)五方佛。中臺是毗盧遮那佛,乃身的化現(xiàn);東臺是意自現(xiàn)的不動佛;南臺為功德所現(xiàn)的寶生佛;西臺是長壽佛,系口的化現(xiàn);北臺系事業(yè)的化現(xiàn)不空成就佛。若論化身凈土,中臺是殊勝的文殊童子道場;東臺乃智能文殊道場,主息法;南臺道場主增法;西臺系獅吼文殊道場,主懷業(yè);北臺是無垢文殊道場,主誅法。修法者可根據(jù)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、增、懷、誅四大事業(yè)選擇相應(yīng)的地點,可獲得快速的加持。

       (3)五百位阿羅漢常住清涼山公案。自古至今,發(fā)生過三次顯應(yīng)的事跡:其一,隋朝開皇初年,有五百位清凈的僧眾,棲居在中臺山麓修習(xí)禪定,常有天龍八部諸天人前來供養(yǎng),過了夏天,這五百位僧眾卻又隱去了蹤影。其二,唐朝貞觀年間,慈恩法師在名剎華嚴寺傳授菩薩戒法,當(dāng)時突然來了五百位比丘發(fā)心來求戒,聞受戒法以后歡喜而去。其三,明朝永樂辛巳年間,永樂皇帝頒下了御制佛名曲經(jīng),無意間約有千余位僧眾不知從何方而來,接受了皇帝設(shè)齋供養(yǎng)以后,散入林泉山谷之中,從此不再出現(xiàn)。另外,傳說佛陀的親子,亦即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尊者,也曾化跡在五臺山上。在五臺山上有一首《贊肉身羅睺》的詩:羅睺尊者化身來,十二年中在母胎。昔日王宮修密行,今時凡室作嬰孩。瑞嚴肉髻同千圣,相好真容現(xiàn)五臺。能與眾生無限福,世人咸共舍珍財。

 

責(zé)任編輯:馬新

返回首頁
相關(guān)新聞
返回頂部